|
|
新闻资讯 / NEWS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华为造车!跨行业汽车梦 |
发布者:www.anthomaniac.com 发布时间:2014/11/18 阅读:26045次
|
中国每年2000多万的汽车产销量,让越来越多的公司把下一个增长点放在了汽车上。如华为,加上10月份同东风汽车的战略协议,华为已经同国内两大汽车巨头展开了合作,在汽车电子,车联网一系列相关设备以及智能汽车等相关领域准备大展手脚。 依靠着狼性文化,低价格以及人海战术,在通信领域,华为在过去的20年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地在全球大部分国家拓展了其业务。在消费类电子领域,华为的手机,上网卡,随身wifi等销量也非常不错。一时间,不少人觉得华为可以在很多行业发展壮大,包括最近宣布的汽车行业。真是如此吗? 恐怕未必。首先华为的基因不适合汽车行业,狼性文化,人海战术,快速响应跟进,是华为成功的基础。在电信设备上,华为的报价可以是爱立信的十分之一,质量不如爱立信没关系,华为派出工程师24小时无间断的响应各种问题,后期打补丁慢慢往回找。产品能用而且便宜,虽然要冒着出点问题的风险。但汽车行业的基因则不是快而是稳,一款汽车的研发周期一般在5-7年,前期概念筹划就得1-2年,因为汽车实在是太复杂,每一次小的改动都需多个部门拍板,一个小的细节涉及,不起眼的功能取舍,都需要花掉大量时间作内外部沟通。每一款汽车在十年以后依然可以满足很多人的使用需求。所以华为的基因同汽车行业基因是很矛盾的。 以华为进入的汽车电子行业为例,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性大于研发的速度以及成本。没有车厂可以忍受在推出一款车以后,要三番五次的召回来维修替换车上的电子产品。而汽车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很多时候需要时间以及大量的研发投入去验证。再加上各家汽车厂商的电子系统并没有统一标准,汽车电子供应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与各大车厂磨合积累。汽车电子的标准不是好用够便宜就行,而是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出错。所以汽车电子的门槛很高,并且巨头们的各种专利及标准使得这个进入这个领域更加困难。 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控制成本。华为在电信以及个人消费品领域成功的不二法宝便是性价比,低价高性能。但这有一个前提是出货量,电信在2G和3G包括4G时代,标准基本统一。以3G为例,全球也就3个标准,所以一款电信产品关键设备的出货数量可以到几千万。而个人消费品如手机,一款手机的出货量也可以有类似的量。这样的销量极大的摊薄了研发成本,帮助降低了终端的价格。但汽车电子产品则不然,由于各家车厂在质量性能等方面的不一致要求,并且汽车销量远远低于个人电子消费品等展品,很难有一款汽车电子产品可以到达百万以上的量。所以华为如果只同国内的几家车厂进行合作,将面临着电子设备成本高,而国内车厂的潜在消费群体又不买账的双重压力。 而在另外一个华为主打的车联网领域,目前概念很混乱。大部分产品聚焦于车与人之间的通信,没有杀手级的产品,很多车厂提供的产品既贵又不接底气,仅有的一些产品都是读读行车数据。也没有安全舒服的交互方式。华为和任何其他试图进入此领域的巨头都遇到同样的问题,车载数据被车厂控制读不到,产品都是隔靴搔痒。而真正属于车联网领域的车车与车路之间通信,目前的主导方更多的是政治力量,而非技术。业务模式不明确,车车通信涵盖的产业链实在是过于复杂,涉及汽车厂商、网络运营商、车联网设备厂商、方案提供商、开发者等多方。华为作为产业链上的其中一环,在目前的混乱局面下想要得益实在是难上加难。 最后,在智能汽车领域,这更多是互联网巨头如苹果谷歌百度的天下。因为这是一个太烧钱的领域,一个设备动辄数万刀,一次测试动辄几万公里。玩智能汽车的不管是传统汽车巨头宝马奔驰奥迪,还是科技巨头谷歌等,都是不差钱的主。在现阶段国内车厂显然是没技术和资本走在智能汽车的最前沿,所以华为与国内车厂在这方面的合作可能更多的是概念而已,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都无法为华为提供好的商业模式。 综合来说,每年8000万的汽车销量,即将到来的智能汽车时代,都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但是华为在汽车领域将面临内部基因及外部市场方面的多重挑战,前途未卜。 关注微信号CarInFuture,获取最新市场和技术信息。 |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
|